01
不一样的“难”
在田忌赛马的故事里,马被分成一二三等。
于是,好的人才、好的企业相互配对了,剩下的互看不对眼。
从大数据方面看,据去年出炉的《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》显示,缺口部分数据为: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;求职市场数据为:2021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高达909万。
招聘缺口的30万看着数小,且远小于就业人数,但缺都是核心技术人才,尤其是人工智能、信息编程这块,每一个适配人才都不易得。
而求职市场上的大头,基本都是应届毕业生。虽说900多万数字看着大,但其实几乎没有一个是不可替代的人才,无论是在理论逻辑还是实操能力上,都很难完全符合企业要求。
因此,之于企业而言,用人难不是体现在量上,而是体现在质上。有些基础岗位可能招聘要求还可以适当降低,但有些高级技术岗以及高级管理岗,资历和能力不够的人,就算招进来也不能胜任。
所以,求职难与招聘难,是不一样的“难”。求职难的这群人,不匹配招不到人的这批岗位,这才是两者看似矛盾,但却同时存在的原因。
02
企业招聘的“难”
从经营者角度出发,出于成本的重重考虑,企业招聘更希望能用最低的工资,招到最有能力且最适合的那个人。
用普通的薪水,想招揽最优秀的人才,这本来看起来就不现实,这也难怪HR会抱怨企业招聘的痛处。
就目前求职市场而言,只有极少数行业龙头企业能给出远高于行业水平的,极具竞争力的薪资。而大部分的腰部企业薪资水平都差不多,还有更多的企业岗位薪资是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的。即使这部分企业已经有了足够的诚意,但和龙头企业相比,就显得没有优势了。
因此在招聘过程中,企业与人才最终之所以不能两全,一拍而散,往往就是因为薪水这个最重要原因。
当然,除了以上薪水的外在因素外,企业HR招聘难,还有两大内部因素:
·岗位需求模糊
企业的用人部门给出HR的岗位需求模糊,且不了解实际人才市场情况,导致招聘效率低。如企业的用人部门因为不熟悉实际人才市场环境,从而导致用人标准模糊不清频繁更换等情况出现。
· 行业了解不足
企业HR对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了解不足,导致招人的时候对用人部门的需求理解有误。如研发,设计,运营,财会等等技术型领域,HR往往并不是本专业对口的人,导致无法招到最合适岗位的人。
03
求职者的“难”
招工难,求职同样难。
对于当下的求职者来说,最难的并不是“找工作”本身,而是找到一个“满意的工作”。
归根结底,不外乎这几个外援:期望过高,能力不强,面试技巧不足等。
很多人在求职的时候,都会有一个心理锚点,就是“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企业,拿到多少工资。”
很多人的锚点设定,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,通常是“我认识的某某,跟我差不多的岗位,他的工资是1W,我也应该拿1W。”
但要明白一点的是,竞争水平对应的是一个范围,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。比如同岗位的求职者,普遍范围在10000-15000,那么只要你的薪酬水平在这个范围内,即为合理。
找工作“理想锚点”过高,对于薪资没有正确的认知,自我定位有误,好高骛远,自然导致求职难。
此外,还有就是求职者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,比如频繁更换工作,换一份工作换一个行业,简历空白期过长等,这些情况在HR看来都是没有清晰的规划的表现。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的人,企业怎么敢招?
04
人岗匹配是解决“双难”的金钥匙
奇伯智聘,作为新兴的一站式智慧用工招聘平台,以精准“人岗匹配”的优势,不仅将能满足企业招聘的难处,同样也能解决求职者找工作的难处。
人岗匹配的终极目的,在于最大程度地使员工能够人尽其才,让不同特点和专长的员工能够做自己擅长或者适合自己做的事情,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。
对于求职端,奇伯智聘对外提供简历全景报告服务,即简历问诊服务:首先通过奇伯全维智能检索,进行精准诊断;然后再通过奇伯人力专家顾问,进行二次把关。待简历全景报告完整下载后,令求职者对好简历有充分了解,亦帮助求职者可以更科学地完善简历。从此,让简历更容易引起HR的注意,从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。
对于招聘端,奇伯招聘基于“大数据+人工智能+专家团队”之上,通过“垂直精准RPO招聘外包服务+高端人才专业猎头服务+SaaS平台智慧招聘服务”,为企业精准匹配所需人才,完美解决企业在招聘中效率低、人岗匹配不精准两大核心问题,大幅降低投入的招聘成本,大幅提升企业的招聘效能。
奇伯智聘,以人岗完美匹配的方式,分别在求职端与招聘端,为大众和企业共同构建一站式智慧用工招聘平台,为“求职难”“招工难”这两大“难”的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。